一首歌,两个十年
最近偶然听到陶喆的《二十二》,一瞬间,我仿佛看到了十多年前的自己。
那时的我,就像歌里那个刚“甩开课本”的年轻人,渴望看看世界,却又对前方的“陌路”感到迷茫。现在回看,我才清晰地认识到,当时的我,正全情投入在一场 “有限游戏” 里。这场游戏的目标是“赢”——赢得社会认可、赢得事业成功、赢得财富自由。它的规则由外界制定,我需要做的,只是比别人跑得更快。
十年过去,我经历了这场游戏的短暂高光与彻底崩盘。在失意与反思中,我逐渐意识到,真正有价值的,不是去赢得一场由别人定义的游戏,而是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 “无限游戏” 。这个游戏的目的不在于“结束”,而在于“持续”;它的规则由自己制定,目标是构建一个能让自己不断成长、内心自洽的系统。
三十五岁与这首歌的相遇,像一个迟来的提醒,让我得以将过去十年的碎片经历,串联成一条从“有限”到“无限”的完整路径。
这篇文章,既是对这条路径的复盘,也是对我所构建的“无限游戏”规则的阐述。同时,也借此回答歌中的最后一问:“如此的简单的梦,有没有实现?”
有限游戏:在别人的规则里追逐与幻灭
渴望证明:从校园到社会的“攒局者”
出身环境给了我一个很直接的驱动——得靠结果证明自己。学生时代几次"从倒数到前列"的跳跃,让我误以为只要再拼一把就能跃出原本的轨道。毕业后进了国企,月薪四千多,买不起房。那几年最大的兴奋点就是把天南地北的人拉到一起做点东西。我组织过跨地域的协作项目,协调、招募、写邮件、分任务,像临时拼出的一个虚拟工作室。项目很快就散了:现实中的生存需求一压过来,热情就失去张力。那次之后我第一次意识到,这类完全依赖自发热情的协作,本质上是脆的——参与成本低,退出成本更低。
追逐风口:牛市中的短暂巅峰
国企收入太低,我不得不开始学习投资理财,并在 2013 年和一位投资大V合伙做起了公众号。到 2015 年,我们踩到了两个风口:微信公众号的早期红利和那一轮 A 股牛市。我整个人的节奏被外部推着走:公众号粉丝增长到需要成立公司,投资人抛出高估值,个人股票账户从几千块变到几十万。数字在账户和估值口径里跳动,情绪会被放大,容易把"顺势"误读为"能力"。那段时间我沉浸在创业的一系列成功里,不时幻想着财务自由后的生活。回看当时的很多判断,只是典型的外部正反馈:有人投关注、有人抛出估值、市场制造幻觉,整套节奏都是外部环境给出的。那段时间离所谓"成功"最近,也离实质积累最远。
游戏终结:当外部规则改变时
2015年后半年,行情拐点到来时,节奏断得很干脆:股市暴跌,与合伙人决裂,公司破产,个人投资账户巨大亏损。我从山顶坠到谷底不过半年时间。之后失业在家啃老半年,一边自学技术,一边反思失败的原因。当时我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,但对与人合作这件事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创伤,开始意识到:如果游戏的规则、胜负判定、退出条件都不由你掌控,那你只是被动参与者。那几年我把这一段全部归档在"有限游戏"里——你以为在竞争,其实在被筛选。
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投资的书,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交易系统。最早只是一个用 VBA 开发的 Excel 模板,记录入场条件、出场条件、头寸调整。后来我用半年时间做了一个交易日记 App 的第一版,靠着这个 Demo 产品找到了第一份稳定的技术工作。这个 App 很快被废弃,但它给了我一个"流程外化"的方向锚点。
2016 年我在居住的城市买了房,逐渐成家立业安稳下来。之后的几年我一直在补技术短板,基础技能逐渐补齐。35 岁这个隐形的年龄分界线在团队结构、招聘节奏里慢慢具象,“再拼一轮就翻盘"的叙事开始失效。2019 年我搭了 BMPI 博客,BMPI 最初只是 Build My Passive Income
的缩写,被当作一条"副线"KPI。后来这条副线被拆成两条可操作通道:投资(个人交易系统)与技术(自用工具产品化);它们逐步共同编织成一个专属于我的无限游戏。
无限游戏:在自我提升中建立新规则
规则一:从依赖人到依赖系统
崩盘之后,我开始反思:如果外部协作靠不住,那我还能控制什么?答案是:把感性决策流程化。最早的尝试是在投资领域,我用 VBA 做了一个 Excel 模板,记录每次交易的入场条件、出场条件、头寸调整。这个笨拙的表格每天要手填 15 分钟,一周还会暴露 3~5 行录入错误,但它第一次让我从"凭感觉"变成"凭记录”。当你能回放那天为什么下单、偏离点发生在哪,就能削掉一层事后合理化。
后来我发现这套逻辑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。记账从手动挖财 App 换成了 Beancount 复式记账系统,让每一笔钱的流向都可追溯;笔记从 OneNote 换成了 TiddlyWiki,用 Tag 把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;写作从零散的平台换成了 Hugo + Git,让文章版本可管理、内容可长期保存。这些工具表面上解决不同问题,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:把凭感觉的决策变成可回放、可复盘的流程。
这个简陋的系统不保证我做对,却保证每一次决策都有据可查,让我能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。
规则二:从攒局者到创造者
有了流程还不够,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始终有限。我开始折腾各种工具来放大能力:搭建写作系统解决发布流程,搭建图床解决图片管理,搭建 RSS 订阅解决信息输入。每个工具背后都有一套方法论,工具只是把方法论固化下来。
2022 年底 ChatGPT 出现时,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又一个工具。早期"攒局"失败的根源是人的协作成本太高、退出成本太低,而 AI 解决了这个问题——它不会因为生存压力退出,不需要情绪管理,可以 7×24 小时协作。更重要的是,它给了我三个杠杆的突破:
时间杠杆:我用 AI 做了一个阅读助手,把原本需要多轮搜索、比对、试错的路径压缩成一次对话。后来又用 AI 把投资辅助工具"策引"从一个自用脚本迭代成可以对外服务的产品。AI放大了我的时间效率,让我能一个人打造之前需要多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系统。
财务杠杆:我先打造了自己的交易系统来获取投资收益,然后将这套系统外化成"策引"这个产品,让它也能产生收入。这形成了双重财务杠杆:一条是投资收入,依靠策略组合穿越周期;另一条是产品收入,依靠工具化的方法论服务他人。两条线互相验证——投资实践给产品提供真实场景,产品迭代反过来优化投资流程。
认知杠杆:与 AI 的对话不只是提问答疑,更像是与一个见多识广的人讨论问题。我会把投资策略的想法、市场的观察、产品的设计抛给它,听它从不同角度的分析。这种持续的认知刷新反映到我的决策里:投资上开始关注我之前忽略的风险点,产品上开始思考我之前没想过的用户场景。它不保证我的决策都对,却能让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。
AI 不是第一个工具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重要的是这套"通过工具固化方法论"的思路本身——它让我从"攒局者"变成了"创造者",不再依赖外部协作,而是自己搭建系统。
规则三:从单点突破到跨领域复用
再往后看,这些系统虽然分散在写作、投资、学习、产品等不同领域,但它们的底层结构是相通的:
- 写作系统:选题 → 写作 → 发布 → 传播
- 交易系统:策略 → 回测 → 执行 → 复盘
- 学习系统:输入 → 消化 → 输出 → 反馈
- 产品系统:想法 → 实现 → 验证 → 迭代
都是"定义问题 → 搭建工具 → 固化流程 → 持续迭代"。
一旦你在某个领域跑通了这套流程,它就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。比如我给交易系统做的回测引擎,后来被复用到多个不同的交易策略中;写作系统里的图片管理方案,后来也用到了产品的资源管理上。这种跨领域的复用不是巧合,而是因为我在维护一套"定义 → 工具 → 流程 → 迭代"的循环。它不突出,却能持续。
如果说规则一建立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,规则二提升了单人执行效率,那规则三就是让这套方法论产生复利——从单点积累变成了网络增长。这套组合,本质上就是我能在多个不同领域持续玩下去的"无限游戏规则"。
下一个十年:继续玩下去
从"攒够就躺"到"持续迭代"
十年前我追求的是"财务自由后的生活"——账户数字到某个阈值,就能退出主战场。现在发现这个设定本身有问题:不是数字不够大,而是那套"攒够了就躺平"的想象太粗糙。真正让人睡得踏实的,不是账户余额,而是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、资金暴露在哪些策略、注意力投向哪些方向。这些变量可追踪、可调整,比盯着某个具体数字更实在。
半退休不是退出,而是把收入结构重新排列——主业收入占比逐步降低,投资和产品收入慢慢接上。这样能腾出更多时间去不同地方旅居,继续在多个领域折腾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。
三条线如何支撑这个游戏
这个游戏要持续下去,得有几条能互相支撑的线。投资这条线解决的是现金流问题——不追短期暴富,而是靠策略组合穿越周期,让账户能在回撤期也按规则执行。产品这条线解决的是时间杠杆问题——“策引"和其他自用工具,都是"我自己需要,顺便能帮到别人"的那种,用户数不重要,解决真问题才重要。生活这条线把前两条串起来——写作是把投资和产品的经验沉淀下来,开源是把工具方法论分享出去,这些输出既刷新我的认知,也给其他人一些参考。
这三条线不是独立运转的。投资实践会暴露产品的改进点,产品迭代反过来优化投资流程,而写作把这些经验固化下来又能影响更多人。它们构成一个能自我修复的循环:某条线出问题时,其他线能撑住;某条线有进展时,其他线也跟着受益。
重要的是把"不得不做"的时间逐步压缩,给探索、深度阅读、自由构思留出空间。健康的身体是前提,可掌控的时间是目标。
更可控的生活
我不再假设自己能预测市场走向或人生节奏,而是默认所有东西都会波动。2015 年的崩盘教会我:系统的作用不是消灭波动,而是限制单次损失、保留向上空间。
现在的日常循环很简单:记录—回放—微调。投资账户每周复盘一次,看哪些操作偏离了规则;产品迭代每月看一次用户反馈,调整优先级;写作系统每季度看一次流量和反馈,判断方向是否偏了。情绪起伏大的时候不做结构性调整,等冷静了再说。
让这个游戏持续下去的,不是某次神操作,而是那套最基础的机制:数据在那、规则写明、按部就班执行、定期复盘。独立判断、设好止损、该试就试——这套在交易里管用的逻辑,放到人生其他领域也一样。
结语:回到那条"陌路”
现在再听那首歌,“陌路"这个词不再让我焦虑。十年前觉得是转折点的那些时刻,回头看只是某个系统从混乱慢慢成形的过程。路径不是突然清晰的,而是在一次次试错中被筛出来的:2015 崩盘后我开始记录每笔交易,后来发现这套逻辑可以用到笔记、写作、产品上;早期攒局失败后我转向依赖系统而非人,AI 出现时又给了这套系统新的放大能力。
有限游戏里,赢或输由别人判定。无限游戏里,你只需要守住一件事:别让系统停转。
如果你也在经历某个外部规则崩塌的阶段,可以先不急着找新目标。把当前所有决策摊开看看:哪些是可复制的流程,哪些只是运气好或情绪化的偶然。能留下来的那部分,可能就是你下一段路径的草稿。
十年过去,歌里的那个问题——“如此简单的梦,有没有实现?"——我的答案是:梦没变,但实现的方式变了。不是攒够某个数字就躺平,而是搭出一套能持续迭代的系统。这个系统还很粗糙,但它在转。
延伸阅读
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十年演化的框架。如果你对某个具体系统的实现细节感兴趣:
- 终身学习体系: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进行自我提升》 系统讲述了信息输入、目标设定、知识内化、知识输出和知识应用的完整流程
- 三杠杆理论:《构建自己的杠杆》 阐述了认知、时间、财务三个杠杆如何叠加构建被动收入
- 投资演化路径:《我的投资之路》 展示了从2015年崩盘亏损50%到构建"策引"产品的完整投资演化过程
这些文章都是 《三十五》 里提到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系统的深入展开。